登录  注册

首页->2019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试题

相关材料:

16.案例:阅读教师讲授八年级课文《最后一次演讲》的两个环节,完成第16题。

导入环节

教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礼堂,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李夫人带着悲泣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罪行,泣不成声。一千多听众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礼帽的特务不顾纠察队的一再制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闻一多先生本来不准备讲话,看到这种情况,抑制不住心头的愤怒,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课下录制了模仿闻一多先生演讲的视频,下面我们一边播放,同学们一边在书上标记出你感受最深刻的词句,同时观察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遇到鼓掌的地方我们还要鼓掌。

拓展环节:

教师在总结了本文的学习之后,选取了以下文本,进行了拓展阅读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分析“拓展环节”中教师选择该文本的目的。(10分)

正确答案
(2)目的: ①立足课本,从课本生。此诗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述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能够与文本内容进行对比,在课堂中产生相应的对比阅读,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增强情感体会。 ②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心主旨的理解,通过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体裁的对比,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③能够加强语文学科课程的激趣功能,拓展了解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作者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查看答案

继续答题:下一题
微考学堂微考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