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们建立了一个工厂,试着用污泥来生产燃料。他们先是通过机械方法去除污泥里的大部分水分和泥沙,然后将干污泥放进高温蒸馏器中,结果发现:蒸馏之后得到的气态组分转化成了燃油,而固态组分转化成了炭。于是,这家工厂开始利用这种方法生产燃料,每吨污泥可以生产2桶燃油和0.5吨烧结炭。从那以后,随着对城市污泥组成的进一步了解,人们渐渐意识到,污泥中富含碳、氮、磷等资源性物质,这些物质让污泥拥有了变废为宝的可能性。如今,世界多国的科学家都在城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做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开发了许多城市污泥的利用途径。虽然污泥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但是要想把污泥变成资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污泥的处理处置要一步步来:首先要经过减量化和稳定化处理,也就是减少污泥的质量和体积,并且降解污泥中的易腐有机物质;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最后才是资源化处理,也就是回收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资源。每一个过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例如:浓缩、脱水适用于减量化处理,厌氧消化、好氧堆肥、焚烧适用于稳定化处理,厌氧沼气回收、焚烧热能回收、土地有机质利用、建材无机质利用等技术可用于资源化处理,等等。当然,其中有一些技术可以同时满足多个处理目标。乍一看,污泥的处理处置有这么多技术路线,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综合考虑技术的成熟程度、经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等因素,厌氧消化技术仍然是最值得关注的技术之一。这种技术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污泥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甲烷、二氧化碳、水等简单化合物,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作绿色燃料。厌氧消化技术在解决了污泥污染问题的同时。还顺便实现了生物质能的回收,可谓一举两得。但是很可惜,这种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运行遇到了很多困难,国外厌氧消化技术装备在我国的运行稳定性很低,效率也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污泥泥质特点与国外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污水厂污泥普遍存在微细砂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而且污泥组成非常复杂,既含有碳、氮、磷等资源性物质,也含有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微塑料等污染性物质。另外,我国人口密度高,城市污泥的处理量很大。因此,开发适合我国污泥泥质特点的高级厌氧消化技术迫在眉睫。加拿大研究人员的试验说明:()
(A)利用污泥生产燃料可以实现机械化操作
(B)高温蒸馏法是污泥资源化处置的最佳手段
(C)加拿大是最早实现城市污泥资源化的国家
(D)污泥中含有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的成分
查看解析
参考答案
继续答题:下一题


更多公考行测模拟试题
- 12012年全国企业实有数1366.6万户,比上年增长9.06%。实有注册资本(金)8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4.24%。分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实有户数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东部地区实有企业户数比上年底增长8.70%,占全国企业实有数62.63%;中部地区实有企业比上年底增长8.37%,占全国企业实有数21.82%;西部地区实有企业比上年底增长11.50%,占全国企业实有数15.55%。2012年西部地区企业实有数为多少万户?()
- 2下列哪种仪器,不以图中所示原理为基础:()
- 3当前,“云观展”成为一种热潮。虽然线上展览已普遍拥有极度高清的分辨率,但仍有不少观众希望欣赏实物。这不仅是为了欣赏展品的结构和色彩,更是为了感受每个纹路中所体现的技法与质感,而这些仅仅通过图像是很难传递给观众的。除展品本身外,展览中的墙壁、地毯的质地、颜色,展厅中的光线甚至气味,展品之间实际的大小与尺寸比例,都是构建观众对展览认知的重要框架,是线上彼此割裂的单幅展品或虚拟观展体验所无法实现的。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4建设“红色村”,既要注重源于“红”、体现“红”,更要注重传承“红”、弘扬“红”,用红色文化烘托红色精神,以红色精神________红色基因。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5很多伟大科学家的墓志铭简练而富有诗意,是了解其一生成就的窗口。下列墓志铭与科学家对应错误的是:()
- 6在人们的印象中,科学向来都是和正确画等号的,科学家的结论向来都是可信度极高的。但其实,作为科技“无人区”的拓荒者,面对茫茫的未知世界和各种高度复杂的工具,________________。关于“祝融星”的风波是近代天文学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事件之一。1859年,当时的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维耶试图解决一个大难题——水星轨道的近日点进动问题。当时的人们发现,在考虑了金星、地球等其他行星的引力摄动后,水星的近日点进动仍然和天体力学的计算结果存在偏差。勒维耶经过大量计算,提出了新行星假设。他认为在水星轨道之内还存在一颗未知行星或一群小行星,扰动了水星的轨道,造成了偏差。很快就有一名天文爱好者来信说,自己在几个月前曾发现一个黑点从日面穿过,很可能就是这颗行星的凌日现象。勒维耶在查阅了他的设备和笔记后,于1860年宣布了这一发现,并将这颗“行星”命名为“祝融星”。随后,尽管有不少天文爱好者宣称自己观测到了“祝融星”,但专业天文学家却总是一无所获。虽然从理论上说,一颗如此靠近太阳的行星几乎总是湮没在阳光之中,难以看到也在情理之中。但还是有人开始怀疑这颗行星是否真的存在。到了19世纪70年代,天文爱好者发现“祝融星”的报告不断涌现,也曾有专业天文学家称在中国的一处基地看到了它的凌日现象。甚至在1878年,两位颇有名望的天文学家分别宣告发现了“祝融星”,这在当时yin起了很大的轰动,争议之声随之逐渐转弱。但事与愿违,随后的研究证实,1878年看到的“祝融星”其实都是亮恒星,并非新行星。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对水星近日点进动给出了完全符合观测的解释,水星轨道的偏离其实只是因为太阳巨大的质量使时空产生了凹陷,作为太阳系内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深埋于太阳的引力凹坑中,所以其轨道自然也就背离了牛顿的理论。这颗并不存在的“祝融星”彻底成为了历史。无质疑,不科学,可证伪性正是科学最鲜明的特征。经受住了质疑的科学知识,无疑更加接近真理。而那些被证伪了的理论和发现,就像绿叶一样,化作了春泥养护着科学之花,并帮助人类在探索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实。人们一开始质疑“祝融星”的存在,是因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