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2021年高考文化常识100题试题
- 1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 )
- 2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也指男子归省父母。( )
- 3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
- 4“轼”是指马车前部栏杆上的一块横木,“辙”是指车在泥土路上碾过的痕迹。( )
- 5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
- 6“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